English

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思考

1999-03-1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人才辈出。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成果与此前二十多年比较,更是大大前进了。从发表的著作和论文来看,质量胜于以往,数量大大超过以往二十多年的总和。这些论文和著作中,固然有一些低水平重复研究的情况,但是也应该说确有大量高质量的研究著作。这是值得庆幸的。但是,对于中国近代史这样一个年轻的学科来说,如何提高研究水平,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写出更多更好的近代史著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明确中国近代史的分期

中国近代史研究,从50年代起,我们就沿用新中国建立以前的说法,分为中国近代史(1840—1919年)和中国现代史(1919—1949年)两个时期。直到现在,大学里还是这样分别设置教研室,分别讲授课程的。我以为,这样的分法,对历史认识和学科建设,都没有好处。新中国建立已近半个世纪,对于1949年上溯至1840年那一段中国历史,我们现在是看得更清楚了,应该有更好的认识和解说。总起来说,我认为应该将1840—1949年的中国历史打通来研究,这不论对中国近代史还是1949年以后的中国现代史,不论对于中国革命史还是中共党史的研究,都会有好处。

中国近代史要回答什么?它要回答:中国如何在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较之封建中国有什么不同,外国侵略给中国社会怎样的打击,又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新的东西,近代社会怎样形成了区别于封建中国的社会阶级力量,这样新的社会阶级力量又如何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些新的社会阶级力量怎样同帝国主义、同封建主义作斗争,去争取中国的民族独立,去准备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条件的,如此等等。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110年历史来考察,近代中国历史到了本世纪初(大约在1901—1915年),可以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沦到谷底的时期。1901年是《辛丑条约》的签订,1915年是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称帝以及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这些重大事件,大大刺激了中国社会成长中的新的社会阶级力量,促进了他们的觉醒,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从此以后,中国社会内部的发展开始呈现上升趋势,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爆发是这一上升趋势的明确表征。此后,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迅速成长并终于先后取代旧势力,成为主导社会发展的力量。

加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交流

近代中国历史是自1840年起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赢得民族解放的历史。从另一个意义说,是世界主动走向中国,中国被迫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中国艰难地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这110年历史变化的深度、广度、剧烈程度及其给中国未来发展所带来的推动力,恐怕为中国五千年历史变化所仅见。研究这种变化的历史,研究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间的关系,研究中国和周边国家间的关系,不仅对于学科建设有好处,而且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情,认识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有好处,对于我们处理当代复杂的现实关系有参考、借鉴意义。处理像近代中国历史这样复杂的课题,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是很正常的。积多年学术研究的经验教训,我们不要轻易地将学术观点与政治观点等同起来。解决学术观点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只有靠百家争鸣的办法。必须指出的是,学术争鸣一要充分占有史料,二要充分了解前人观点,三要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在这个基础上争鸣,就不会无的放矢了。只有严肃地对待争鸣,才能加深对历史问题的了解与认识。中国近代史领域已经争论或者正在争论的许多问题,都可以放在110年的历史过程里争鸣。如果在争鸣或研究中,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我们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可能更有成就一些。

积极关注学术交流,参加百家争鸣,也要努力在学术争鸣中坚持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正确方向。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方向问题,不仅关乎近代史研究本身,也直接关乎对现实社会的理解。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的政治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对于今天来说,它是我们的昨天。因此,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要注意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如果不注意这种结合,孤立地看待某一历史事件,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近代中国特有的现象,如果只看到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给中国带来的多少个“第一”,就可能夸张资本主义列强给中国带来的进步作用,进一步就可能赞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如果只从表面上看晚清政府或国民党政府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做的某些事情,也可以得出那是一个很好的政府的结论。如果收集中共历史上犯“左倾”错误时所产生的某些阴暗面,也可以把中共形容得一无是处。假设以上几个方面的看法都能成立,那中国近代史就完全不是人们所知道的那个样子了。在这些方面,如果我们头脑不清醒,我们的研究工作就可能远离历史真实,不仅对于学科建设毫无建树,而且可能在政治上留下不好的影响。

拓宽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

四十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所扩大,这是研究工作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现在如果再用三个高潮、八大事件,就很难概括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围了。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中外关系史、社会史、文化思想史、近代史学理论诸多方面的研究,都有前进。近些年,尤其是中华民国史、抗日战争史、政党史、社会史、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更有长足进步。学者们的研究兴趣,大多已向1919年以后的历史转移。一个社会是由诸多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组成的。经济发展程度是社会前进的尺度,政治表现在社会前进中起着指标的作用。现在有些青年研究者对思想文化史研究有兴趣,对政治史的研究缺少热情。加强与加深思想文化史研究是有意义的,忽视政治史研究却没有理由。政治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对其他的研究领域起着制约的作用。经济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对解释社会的发展方向有着深刻的含义。有志于推进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年轻朋友,应当投身于政治史和经济史研究,要决心下大力气,取得成就,同时注意避免目前存在着的大量的低水平重复研究的情况。

近百年的中国近代史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屈辱与苦难,奋斗与牺牲,构成了丰富与斑斓的历史画面。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任务,是要厘清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探索其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重现近代中国丰富与斑斓的历史画面。这样的研究与重现并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就能够为我国人民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有说服力的历史根据,为提高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及其爱国主义教育的水准,加强他们对国家、民族、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样,中国近代史研究,就不只是在书斋中讨生活,而且是在对社会、对人民贡献心力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